导演黎畅: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,而纪录片是我走出去的方式
2025-08-26
24

导演黎畅: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,而纪录片是我走出去的方式




01

您是如何开启纪录片职业生涯的?作为女性导演,进入相对男性主导的影视行业时,是否面临过独特的困难,如何克服?

我从小就对电影有浓厚兴趣,大学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。虽然课程涉猎广泛,但我在校期间特别专注于编剧、剪辑和摄影,逐渐坚定了从事影视行业的方向。

大四时,我参与剧组实习,并萌生了去北京发展的念头。毕业后,我冲动地坐了30个小时火车来到北京,在师兄的帮助下暂住沙发、开始找工作。后来加入一位知名导演的工作室,从助理导演做起,逐步接触并深入纪录片创作,至今已有十余年。

其实如今女性纪录片导演已经很多,但十几年前还寥寥无几。

刚入行时确实遇到一些挑战,尤其是在与摄影师合作过程中。早期因为沟通经验不足、又希望摄影师能理解内容表达,而不是仅仅“听指令”,常常不被一些资深摄影师重视。

但随着经验积累,后来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,比如纪录片导演赵昶通,我俩的合作是,他当导演的时候,我可能当他的剪辑,或者我当导演的时候,他当我的摄影,所以我俩就关系特别好,一直在合作,因为彼此有默契。


02

作为国内首位实地拍摄"深圳三和大神"现象的纪录片导演,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聚焦这类边缘群体?拍摄时有没有遇到阻力?

这真的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短片。

当时我在一个鼓励原创选题的纪录片平台“Aha视频”工作。那时是平台刚起步,鼓励导演自由报题、自主创作。我偶然读到一篇由游戏媒体-触乐网发布的关于“三和大神”的特稿《在三和玩游戏的人》,讲的是在深圳龙华三和人才市场附近,一群日结青年在网吧中过着“日结一天可以玩三天”的生活。这种看似“躺平”,实则被现实挤压出的生活方式让我非常震撼。

我联系了文章作者杨中依,了解到他曾在网吧与这些人同吃同住多日,深入观察他们的日常。

我决定用影像记录这一群体,并得到了平台的支持。出发前,我还获得了一些初步采访线索,但说实话,那时我对即将面对的困难几乎一无所知。


真正到了三和,才发现那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地方。这里聚集了大量无稳定收入、甚至与家人断绝联系的边缘人群,社会关系混乱,黑白界限模糊。

那里的生活成本非常低,网吧一天只要几块钱,住小旅店、吃顿饭也不过两三块,一桶水两块钱。据说在网吧通宵也就五块钱,旅馆15块钱一晚,几乎没有任何开销。

于是大家就聚集在那里打游戏,玩到没钱了,就出去干一天活,赚个一百块再回来继续待着。久而久之,这种生活模式成了他们的日常,慢慢也就习惯了——仿佛这样过下去也没什么不好,活着,似乎也就这样了。


我们拍摄时面临多重阻力:网吧老板严禁拍摄,白天公开拍片会遭到驱赶;只能等到凌晨3、4点偷偷进去,用手机或隐藏设备拍摄。因为我是女性,我一露面就会引起关注,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让摄影师潜入,我在外等待。

即使是在街头扫拍,也很不自由,有一次还被当地辅警跟踪盘问;一些受访者也借机索要钱财,说“给我100块我就告诉你内幕”。


整个拍摄过程非常紧张,是我从业以来最难的一次拍摄经历。

尽管如此,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这部作品——它是中国首个以影像形式记录“三和大神”生态的纪录片,我拍完之后日本 NHK 也去拍了。虽然后来因故下架,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纪录的力量,也让我明白:有些故事,值得冒风险去讲述。


03

在拍摄过程中,您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之间的关系?例如在《三和大神》中,您是如何通过谭哥、老杨等人物,在保持真实的同时,让观众感受到背后的社会悲凉?

我认为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,更是一种深度的情感交流。当我拍摄时,最重要的是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真诚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决定了最终影片的质量——你对他越真诚,他对你也会越坦诚;你们之间的交流越深入,观众就能感受到越多的真实情感。

黎畅在三和采访。

以《三和大神》为例,我选择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角色,如谭哥和老杨,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并没有像“墙上的苍蝇”那样仅仅旁观,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,进行互动。虽然纪录片不同于新闻报道,我们需要选择性地剪辑素材,并决定如何组织这些片段来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,但这一切都基于真实的基础之上。


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制造虚假的情节,而是从大量素材中挑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部分,并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强化这些内容。

比如,某些场景可能会被要求重复拍摄,但这并不是为了表演,而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日常生活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真实性,同时也能传达出导演想要强调的社会意义。

在后期制作中,我们会精心挑选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画面,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。

通过这种方式,观众不仅能直观地看到这些人物的生活状况,还能深刻体会到他们背后的无奈与困境。这需要导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理解能力,以便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触动灵魂的瞬间,并将其转化为影像语言。

总之,在保持客观记录的前提下,适度的主观表达不仅不会削弱真实性,反而能让影片更具感染力和社会价值。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,用技巧和情感去引导观众,让他们能够透过镜头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。


04

作为社会影像的记录者,您如何判断某个社会现象是否值得被纪录片关注?

黎畅工作照。

在选择拍摄题材时,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:一是个人兴趣与专业背景,二是该现象背后是否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意义。

随着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,许多特稿文章揭示了社会各个角落的故事,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素材。

我的精神偶像是枝裕和曾说过:

“许多年轻人却没有用镜头去观察他人的愿望,无法与镜头面对面建立关系,因此只能把镜头对准早已熟悉的关系,例如家人、恋人或自己。所有人都在向内,而非向外注视。要么然的就处于自闭状态,要么就突如其来地以主观暴力方式把注意力向外发泄,徘徊在两极之间。我认为,假如不能普普通通地,像我们此刻面对面聊天交流一样去运用收摄影机,就无法通过拍摄纪录片,在过程中获得成长。”

这段句话深深影响了我,使我意识到纪录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外界,对他人,应该用平视的目光去探索和理解。

我很关注少年、青年、成长相关的话题,同时,我也会选择那些让我感到好奇、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现象进行拍摄。

例如“三和大神”群体,表面上看,他们似乎过着一种消极的生活——打一天工,赚一百块,然后继续待在网吧里。但这种表象下隐藏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故事。为什么他们会滞留在这个地方?每个人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?这些问题驱使我去探寻真相,并试图让更多人理解他们的处境。


同样,在拍摄关于武术大师的纪录片时,我也带着类似的疑问:传统武术的江湖还真实存在吗?这些大师们是真正懂武艺还是仅仅为了赚钱?带着摄影机我通过跟随一位年轻人的视角,像公路电影一样去寻访各路武术大师,让观众跟着我的镜头去探访现代的“武林”呈现的丰富样态,自己去发现答案。

黎畅作品《农村诗人韩仕梅》截图。

拍摄过程中,我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有独特的经历,有的充满伤痛,有的则让人深思。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,如人际关系的疏离、为了逃避家庭变故的伤痛,或者经济压力下的无奈选择等。正是这些隐秘的故事赋予了纪录片以生命力,也让观众能够从中找到共鸣。

记得有一次,一位年轻观众给我发私信说,他曾经也差点成为“大神”,但在看了我的片子后决定站起来重新面对生活。这样的反馈让我深刻体会到纪录片的力量——它不仅能改变个体的命运,还能激发整个社会对于某些问题的关注与思考。

所以,对我来说,选择一个题材的标准就是:它是否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讨论,是否能让观众从中获得启发,并最终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这也是我坚持拍摄那些不太被人理解的人或事的原因,也是我拍摄纪录片的快乐所在。


05

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您是否担心纪录片失去市场?您提到通过短视频导流,能否分享具体策略?

说实话,我一直觉得长纪录片的观众群体本来就不大。近两年情况更严峻——发布平台越来越少,很多媒体削减了纪录片预算。毕竟这类内容投入高、周期长,回报却非常有限。不少曾支持纪实创作的平台也难以为继,整个行业都在收缩。

但我不太纠结于“必须花多少钱去拍”。我更在意的是有没有持续记录的动力和表达的欲望。

去年我开始自己做一个栏目叫《走出孤岛》,初衷很简单:即便采访机会变少,我也想继续观察他人、理解不同的人生。

这个栏目是短纪录片的形式,每集大约20分钟,以人物采访为主线,结合纪实拍摄。我自己策划、拍摄、剪辑,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发布。虽然目前只做了一集,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长期项目。

我觉得关键在于“拆解”与“转化”——比如一部长纪录片可以被剪成多个短视频片段,在抖音、B站或小红书上传播。每个话题都可以单独做成一个cut,引发讨论、吸引关注。这样不仅扩大了传播面,也让观众更容易接触到核心内容。

除了人物类内容,我怀孕的时候也在做vlog,记录自己的生活。这几年我对女性议题越来越关注,无论是拍别人还是拍自己,我都希望用影像建立连接,打破隔阂。

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,而纪录片是我走出去的方式。

只要还有人愿意看、愿意思考,纪录片就不会真正消失。


06

《逆境之美》曾获得腾讯新闻最佳创意短片奖,其"公益影像"属性在传播中是否面临商业化与纯粹性的矛盾?

黎畅作品《逆境之美》讲述了一个独腿女孩的“正常生活”。

对于《逆境之美》这类具有公益属性的影片,在传播过程中,特别是在选择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时,不同平台的需求和侧重点各有差异。一些平台更关注话题性和流量,希望通过这些元素吸引观众,从而提升传播效果。

然而,当涉及到商业项目时,品牌方往往希望影片能更多地突出其品牌形象或产品特点。

这种情况下,导演需要在保持影片核心价值的同时,满足合作伙伴的需求。例如,有时品牌方可能会要求强化某些特定的内容,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品牌理念。


面对这种情况,我的做法是首先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。如果我认为某个话题更能反映影片的核心价值,我会尽力去维护这一部分的内容。

当然,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妥协的时候。通常我们会通过协商找到一个平衡点,既保留影片的独特视角,同时也适当增加品牌方希望强调的部分。

总的来说,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影片公益价值,又能满足商业需求的平衡方式。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影片的影响力,还能确保其核心信息得以有效传达。


07

您的两部作品《燃点》和《这个煎饼要做到什么时候》都和创业相关,如何看待"励志叙事"与"生存真相"之间的撕裂?

其实这两部作品所聚焦的对象和语境完全不同,因此它们在“励志”与“现实”之间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区别。

《燃点》我是电视版其中一集的分集导演,这个纪录片记录的是当时正处于中国创业热潮中的企业家们。他们大多来自互联网行业,有项目、有融资、有梦想。这部片子本身带有一定商业属性——平台愿意投资这类内容,观众也爱看。

我们拍摄的不仅是他们的奋斗历程,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“成功”的故事。但归根结底,这种“成功学式”的叙事只有在结果出现后才成立:你成功了,你才有资格站出来分享经验;如果你失败了,即便再努力,也很少有人愿意听你说什么。

而《这个煎饼要做到什么时候》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,是从一个日常小吃切入,去挖掘背后的人生故事。拍的是底层人物如何在现实中挣扎求生、坚持谋生。这类题材更具烟火气,也更容易引发大众共鸣。它的受众更广泛,也更贴近生活的本质。


从创作角度来说,我并不觉得这两者之间存在所谓的“撕裂”。它们只是面向不同人群、承载不同情绪的作品。如果说《燃点》是一种“向上的凝视”,那么《煎饼》就是一种“平视的生活”。一个是讲方法论、讲机会、讲资本的故事;另一个则是讲日常、讲坚持、讲微小希望的生存实录。

《这个煎饼要做到什么时候》视频截图。

当然,从观众角度来看,可能会产生落差感。比如很多看《燃点》的人,可能自己也在创业或对商业世界充满幻想,但他们最终的现实处境,或许和做煎饼的人并没有太大差别。甚至可以说,普通人的创业更像是“煎饼式”的——没有投资、没有光环,只有一天天地熬过去。

所以我觉得,“励志”是被包装出来的,而“真实”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。作为创作者,我们的任务不是制造幻觉,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——让观众既能看到光鲜的一面,也能理解平凡的价值。


08

对于想从事纪录片拍摄的新人,您会给出怎样的建议?

说实话,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感慨。因为我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行,甚至有时也觉得自己需要一些建议。但如果一定要给新人一点建议的话,我想说:先拍起来,别等。

现在拍摄的门槛已经很低了,手机、小相机、大疆稳定器……你完全可以用这些工具去记录你想表达的内容。

技术不再是限制,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观察社会的眼光,有没有对现实的敏感和热情。

我鼓励大家从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出发,去记录那些在你身边、但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。

很多公共议题其实并不遥远,它们就藏在日常里——一个社区的变化、一个人的挣扎、一段沉默的声音。只要你愿意走进去、拍下来,就是一种介入和表达。

当然,现实是很多新人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。但纪录片这个行业本来就是“以拍养拍”的。很多优秀的独立导演也会接商业项目、拍广告,靠这些维持生计,再反哺自己的创作。这不是妥协,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。


09

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?

这几年我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做了一些调整,也可以说是重新规划。纪录片行业整体在走下坡路,平台越来越少,很多想拍的题材根本无法落地。

为了维持创作节奏,我开始接一些商业纪录片的项目——用纪录片的形式讲品牌故事,本质上是一种带有纪实风格的广告内容。
与此同时,我也开始尝试向剧情片转型。目前我正在写一个长篇剧本,依旧以我长期关注的社会议题为背景,我的创作方式是先做调研——找到真实人物,了解他们的真实经历,再将这些素材转化为虚构故事。我希望即便是在剧情片中,也能保留纪录片式的现实质感。

当然这条路并不容易,所以我选择用剧本的方式去表达,参加创投、寻找机会,看是否能把这个项目真正拍出来。

除此之外,我也帮朋友做一些实验短片或剧情片的执行导演工作,并尝试自己投递短片项目到各类创投平台。可以说,我现在正从“记录现实”逐步走向“虚构表达”,但内核依然是我对社会、对人的观察与思考。


相关专访
{{info.nickname}}
已关注
独立页查看
查看完整图片
{{info.title}}
{{info.addtime}}
{{info.hits}}
{{info.likes}}
{{info.favorites}}
{{info.device}}
版权所有 © {{info.copyright_owner }}版权类型: {{info.copyright_type }} 
{{info.introduce}}
关联标签
{{comment_nums}}条评论
{{item.passport}}
{{item.time_tips}}
{{item.content}}回复删除
{{itm.passport}}
{{itm.quote_user}}
{{itm.time_tips}}
{{itm.reply}}回复删除
暂无评论
回复:
{{item.passport}}:
{{item.content}}
相似{{type==1?'视频':'图片'}}